盤點2013年典當業十大事件
2014年1月2日
核心提示:國內整體經濟環境依然比較復雜;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未得到實質性解決。在多元化的融資市場格局變動中,典當行業所邁出的每一步,既平穩,也艱辛。本報編輯部對典當業一年的發展進行認真梳理,并多方征求業內人士意見,評選出了2013年典當業十大新聞,相信會對典當業在2014年的發展有所啟發。
No.1 股票典當被“叫?!?
事件回放:2012年末,商務部明確規定:禁止和預防典當行違規融資參與上市股票炒作或為客戶提供股票交易資金;禁止以證券交易賬戶資產為質押的股票典當業務。于是,2013年年初,一些已涉及此項業務的典當行陸續與客戶終止了業務合作。股票逐漸“淡出”典當行業。
No.2 金價下跌,走勢不明
事件回放:自2013年4月以來,黃金價格連續下跌,到12月,仍在持續的跌勢讓黃金價格經歷了自1978年以來最差的數月。典當行的黃金當價和絕當黃金售價,也幾乎是一天一降。因為金價的谷底難以判斷,再加上金包銀騙當事件在全國的陡然增多,一些謹慎的典當行無奈地放棄了黃金質押業務。
No.3 地方監管再進一步
事件回放:今年以來,各地主管部門在典當行業的管理上舉措頻頻,頗受關注。例如,繼商務部的《典當行業監管規定》之后,四川、江西、安徽、甘肅等地都相繼出臺了當地的管理細則與辦法。也有一些地區是在逐步完善相應的配套設施,比如年初上海市商委典當行業監管信息數據庫中心的正式啟動。另外,還有的地區選擇將此前已發布的措施進行修訂,如天津市商委修訂當地典當行及分支機構變更申報要件及流程。
評述:在今年各地主管部門對于典當行業的監管范圍中,禁止典當企業非法吸儲,嚴格管理股東變更程序等在其中的表現尤為明顯。未來一段時間,政府相關部門對于典當業的監管不會放松,這應該是種大趨勢。
比起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等融資機構,典當行的監管相對來說向來都是比較嚴格的,這被普遍視為保證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一種必需。而事實也印證了,不少客戶走進典當行,看重的就是其屬于更加規范的融資機構。
No.4 銀監會嚴禁向典當授信
事件回放:2013年6月,銀監會下發《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防范外部風險傳染的通知》,嚴禁向典當行以及非融資性擔保機構提供授信。對于自身融資渠道本就不寬的典當行業來說,消息一出,無疑令他們深感“雪上加霜”。
No.5 銀行鬧錢荒典當很淡定
事件回放:今年6月末,銀行爆發“錢荒”,當時許多中心企業在銀行融資無門的情況下,紛紛轉向其他融資機構求助,典當行自然也成了備選之一。出乎意料的是,典當行對于這次“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并沒有表現出應有的欲望。在這次錢荒中,典當業總體上不溫不火,不論是對市場的判斷,還是風險控制的作用都表現得恰到好處。
No.6 中典協召開首次會員代表大會
事件回放:由商務部主管,5家企業聯合發起的中國典當業協會于今年6月在北京召開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據中國典當業協會籌備組組長黃海介紹,中國典當業協會的成立,旨在加強行業監管,促進行業健康快速發展。
No.7 絕當銷售亮點不斷
事件回放:8月18日,由本報主辦、北京東西方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承辦的“首屆全國絕當精品拍賣會”在北京金源燕莎商場開槌,300多件絕當精品悉數亮相。除此之外,在北京、上海、湖北等地,今年都陸續舉行了一些與絕當品相關的展銷會、特賣會、拍賣會,社會反響強烈。
No.8 主營典當企業港板上市
事件回放:2013年10月28日,主營典當及按揭貸款業務的中國匯融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據悉,該公司在中國內地的經營實體目前為蘇州市的“吳中典當”,專門向客戶提供以房地產、財產權利和動產為質押物的典當貸款。而該典當行注冊資本達5億元人民幣,以注冊金來計算,為全國第二大典當行、江蘇省第一大典當行。其實,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典當企業希望上市,也有越來越多的上市企業涉足典當。早在今年5月7日,香港聯交所創業板就曾迎來廣東匯金典當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的主體公司為匯聯金融服務控股有限公司)的正式掛牌上市;而在2010年11月,上海銀通典當有限公司也成功在香港創業板上市。
No.9 最高法新規定引發關注
事件回放:2013年10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印發了《關于審理民間借貸審理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征求意見稿)》。在該意見稿的第一條“民間借貸的界定”中,將融資擔保、典當行、小額貸款公司的借款也適用其界定的民間借貸。而第三十八條也明確規定:借款人向典當行借款,在借款合同約定利息之外,還約定手續費、綜合費等其他合理費用的,應予保護,但利息、手續費、綜合費等合計折算后以不超過年利率15%為限,超出部分不予保護。
No.10 房地產業務“絕對地位”動搖
事件回放:今年全國多個城市和地區的房產業務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降息,上海地區的房產業務量不僅同比出現下滑,更是首次出現負增長。雖然截至目前房產業務占比依然超過半數,但房產業務出現盈利大幅回落已經是業內普遍的共識。